以新的知識觀來詮釋教育內容是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(試行)》(以下簡稱“新《綱要》”)的重大突破;新《綱要》并沒有開列出一個幼兒“應該學”或教師“應該教”的知識技能的菜單,而是通過對教師提出“激發(fā)孩子學習的需要、興趣”的要求,將教育內容與教育環(huán)境、教師與兒童的活動、兒童的發(fā)展融合在一起。新的知識觀強調學習主體的自主學習。
要實現(xiàn)幼兒自主學習就必須激發(fā)幼兒積極的學習情感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人的非認知因素如動機、興趣、情感、意志等對認知的發(fā)展起著一定的促進或制約作用。前蘇聯(lián)現(xiàn)代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在談到情感對學習的作用時說:“任何途徑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情感,要使學生的學習態(tài)度染上情感的色彩,要引起學生的感受。雖然不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也能使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,但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,不能使他們始終如一地保持積極的學習態(tài)度?!笨梢姡扒橹蝗凇笔墙虒W活動的重要特征。幼兒活潑好動、好奇心強,認知活動受情緒影響大,教師更應注重情感教學,即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,充分發(fā)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,以實現(xiàn)幼兒的自主學習。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,筆者對幼兒園情感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了一些探討,現(xiàn)簡述如下:
首先,教學內容的設計、教學素材的選擇應有利于激發(fā)幼兒的情感。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考慮知識、探究能力與情感態(tài)度的綜合培養(yǎng),應盡可能從幼兒的生活實際人手,挖掘幼兒的生活經歷和體驗,讓幼兒在熟悉的情境中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解決問題,通過促使幼兒探究問題激發(fā)其學習的興趣和粉隋,使幼兒感受到學習就在身邊,是鮮活的、可經歷的。教師運用的語言要優(yōu)美、充滿激情和啟發(fā)性,圖片等素材要充滿情趣,使幼兒感到學習輕松愉快,從而激發(fā)起他們的學習興趣。
其次,應將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到教學過程中,激發(fā)幼兒去探究。如,在《奇妙的葉子》探究活動中,教師充分利用幼兒園的教學資源,將活動地點由教室搬到戶外,讓幼兒與樹木直接接觸。幼兒用眼去觀察,用手去撫摸,并不斷地猜想、向老師發(fā)問。伴隨著師生間情感的互動,幼兒饒有興致地完成了探究學習,并萌發(fā)了熱愛周圍環(huán)境中一草一木的美好情感。教師還可以嘗試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,以增強幼兒對學習的積極情感。
最后,要對幼兒的學習進行及時、公正的評價。評價能對被評價者的認識和情感產生助推器式的強化作用。及時評價,是指隨時隨地對幼兒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,以滿足幼兒即時的情感需要;公正評價,是指教師一味地濫用贊美之詞,所發(fā)現(xiàn)的每個幼兒的每一點進步或存在的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,以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。在本文的最后,筆者擬通過對兩種教學行為的分析,進一步凸顯情感教學在促進幼兒自主學習中的積極作用。
行為一:
老師從市場買回了一只鴿子,這只鴿子渾身羽毛雪白,非常漂亮。孩子們愛不釋手,每天到了幼兒園,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鴿子,并圍繞鴿子提了很多問題。對這些問題,老師一一給予解答,并讓孩子翻書或上網去查找相關資料。
行為二:
……老師看孩子們這么喜愛鴿子就讓孩子們輪流把鴿子帶回家,要求孩子觀察鴿子,并把看到的有趣的事記錄下來。行為一所體現(xiàn)的是,老師總覺得“如果不給孩子點什么,這個活動就白進行了?!币驗槟苷f出來的才是知識,結果比過程重要。同時,老師過分看重理性認識的價值,忽視“體驗”的作用。然而,冷冰冰的關于動物及動物與人的關系的“認識”并不一定能激發(fā)幼兒愛動物的情感。同時,從教育的目的出發(fā),我們要培養(yǎng)的也不是獲得答案就滿足的一代,而是勇于創(chuàng)新、敢于否定原有相對真理的新一代。
情景二中的老師認為知識是動態(tài)性的、過程性的,是在學習者與環(huán)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(fā)展而來的,所以她讓孩子們輪流把鴿子帶回家喂養(yǎng),幫助孩子維持興趣,讓孩子有機會探索目前自己好奇的事物,從而將幼兒的學習活動置于有意義的社會情境中,并促進他們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和形成新知識。這種從實際中獲得的經驗,同時也是一種愉快的體驗。孩子在這種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科學觀測、記錄的方法;培養(yǎng)了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;感受了自主探究的樂趣。
走向“情感教學”最關鍵的是改變教學思路和方法——不再是向幼兒簡單地灌輸知識,而是設計有趣的、能激發(fā)幼兒主動學習的活動,引導幼兒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究,通過收集事實、整理事實、形成概念的過程來獲得知識,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情感、態(tài)度和價值觀。